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zjj.lanzhou.gov.cn

关于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48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05-12浏览次数: 字号:[ ]

曹庆代表:

《为进一步提升兰州市城市文化价值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确立、保护与利用的工作的提案》收悉,首先感谢委员对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涉及我局有关事项答复如下:

一、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总体情况

兰州市具有丰富、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资产。现有国保单位9处、省保单位41处、县(区)级单位116处,馆藏文物1.8万件,其中一级111件、二级212件、三级1168件;现有集中成片的历史古建筑10处:五泉山、白塔山、府城隍庙、金天观、白云观、连城土司衙门、红城大佛寺、青城古镇、八路军办事处等。五泉山太昊宫、嘛呢寺、白塔山、金天观、白云观、府城隍庙、鲁土司衙门、大佛寺等全部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结合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我市于2005年7月正式启动兰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印发《兰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兰政办发〔2005〕113号),全力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于2008年甘肃省政府批准兰州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相结合,整体纳入“五城联创”的大局中统筹考虑,举全市之力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重点,全力推动各项工作,我市现有历史文化街区5处,历史建筑10处

二、历史建筑确定和历史街区划定情况

2017年5月27日市政府将三台阁、甘肃省博物馆、兰州饭店建筑群等建筑公布为兰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2018年3月12日市政府将兰州大学格致楼、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办公大楼、甘肃省委党校西一楼等建筑公布为我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2019年5月9日市自然资源局将兰州历史文化名城相关工作移交我局,2019年9月,我局组织对10处历史建筑进行了挂牌和住建部平台数据填报工作,历史建筑测绘工作正在开展。

按照兰州市委市政府2017年目标责任要求,市自然资源局(原市规划局)开始组织编订了《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8年1月邀请全国五位知名专家来兰州市实地指导名城申报工作,专家组审查了12条待选历史街区,结合住建部专家和各县区意见建议,修订完善《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金天观-洪恩街、河口古民居、白塔山庄、兰棉厂宿舍和阿干煤矿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并于2018年9月28日市规委会第5次会议审议通过。11月15日省住建厅再次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了评审,2019年3月4日经省政府函复批复同意《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年1月1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甘肃省历史文化街区的通知》(甘政发〔2020〕2号)正式将兰州市兰棉厂宿舍历史文化街区等5处公布为甘肃省历史文化街区。

三、工作落实情况

(一)查漏补缺,扎实开展资源普查工作

根据省政府《关于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6号)精神和住建部、省住建厅《关于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安排》,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遗产保护工作,弥补历史建筑数量偏少的短板,并再次开展了全市历史建筑普查工作,组织人员认真甄别、遴选,就符合保护要求的历史建筑做好申报资料,完成调查数据汇总、校核,填写区(县)、市直部门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联系人名单及历史建筑信息登记表,截至目前初步梳理历史建筑59处。下一步在征求文物部门和建筑所有权人、使用人意见后,由市申报办提出历史建筑建议名单和保护等级,邀请历史建筑保护专家评审,通过后报市政府确定,并通过政府网站和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布、挂牌保护。

(二)完善信息,认真做好数据信息填报工作

根据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数据信息平台的填报工作要求,我市已将符合填报要求的5处历史街区和10处历史建筑进行了填报,现已通过省厅审核,待住建部审批。

(三)统筹部署,在工作落实上见真功。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市长办公会和工作推进会,听取各成员单位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并深入历史街区现场集中调研、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统一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各成员单位均按照会议要求和制定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推进时限、具体措施,全力推进。同时,通过建立QQ工作群、联络员定期联系、月度工作报告、定期现场督办和随机抽查等形式,及时了解掌握各区县和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公众参与,有序推进名城申报和遗产保护工作

为加快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遗产保护工作,弥补历史建筑数量偏少的短板,我市组织各区县对辖区内历史建筑进行了摸底调查,积极鼓励各乡镇街道推荐潜在对象,并对潜在对象填写了历史建筑信息登记表。同时协调市委宣传部组织市属新闻媒体对兰州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进行全面宣传,追踪报道重点古建、历史文化街区恢复修缮工作和名城申报举措,介绍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知识。相继刊发《百年沧桑金崖镇三圣庙将换新颜》、《探黄河古镇—赏风雅青城》、《鲁土司衙门旧址—保护利用成效显著》等稿件170余篇,同时制作播出“浓墨古韵-河口古镇”等专题片和有关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片,并组织开展《光影中<兰州情怀>》—2019精致兰州摄影作品征集大赛,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名城申报氛围。

四、存在问题

对照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估标准》,我市历史文保护工作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还需加快进度。目前,我市名城保护规划省政府已正式批复,但《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列五条历史文化街区,均存在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环境尚需提升、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人居环境差、历史建筑少、拆迁安置难、修缮经费不足等问题。我市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备案工作进展缓慢,与住建部、省住建厅进度要求存在差距。二是历史建筑划定数量偏少还需抓紧推进。按照住建部“五年划定”要求,我市自然资源局(原规划局)上报市政府只划定了两批、10处历史建筑,全市范围内还有大量历史街区、历史建筑需要尽快确认划定。三是文物保护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市尚有部分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周边环境风貌遭受破坏、保护区内存在违章建筑、无消防通道且环境脏乱,部分国宝单位本体修缮因审批时间较长,程序复杂,不能及时进行保护等问题,影响申报名城工作的整体评分。四是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环境有待提升。我市部分历史街区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环境卫生差、违章搭建的简易建筑较多、管道系统与通信电网管线系统等与街区风貌不匹配等问题。由于管理体制原因,许多街区内的古建筑随意改做他用,功能移位情况严重,一些单位随意改变原规划布局,改变建筑风貌和使用功能。加之大部分古建筑保护范围不明确,周边环境比较杂乱,实施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难度很大,严重影响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形象和保护利用。五是申报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整治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环境,维护修缮历史建筑等工作涉及面广、数量多、任务重,但市级财力有限,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

五、下一步打算

对照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作为,全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立法调研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我们积极对接市人大常委会,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抓紧制定地方法规,细化完善保护和管理方面的配套政策,已将《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列入了《兰州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度立法计划》。目前正在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工作,为下一步审议《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制定的必要性、合法性和可行性提供重要依据,争取早日建立健全我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法规体系。二是加快编制审批备案。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要求,尽快委托编制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在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编制完成基础上,由辖区政府负责编制历史街区修缮保护方案。同时,督促相关区县住建局切实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备案工作。三是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工作。抓紧落实住建部“五年划定”要求,对全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区、工业遗址进行再梳理、再统计,摸清底数,符合条件的尽快划定、挂牌并进行修缮保护,按时上报审批,努力增加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数量。四是开展历史建筑测绘建档。按照住建部《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三年行动计划》和《历史建筑测绘建档成果要求》开展我市10处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形成“一栋一册”的历史建筑档案表。五是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由于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涉及古建筑、古文物和古遗址保护利用与修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和申报资料的编印等工作,所需资金量较大,但市级预算资金有限,无法满足需要。需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按照片区整体打包的方式,整合配置城市资源,盘活经营性城市资产,在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中,统一策划包装,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吸引更多优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启动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环境提升和修缮保护工作。对《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认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加大投入力度,启动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提升工程,科学制定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年度工作计划,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根据轻重缓急合理确定项目安排,采用微改造的“绣花”“织补”方式,以小规模、渐进式的节奏,持续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宜居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以上答复,不妥之处请指正。

 

联系地址:城关区南滨河路名城广场4号楼

联系电话:8461022

 

                         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0年5月25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